信用卡申请
首页 >  信用卡中心 >  信用卡资讯 >  互联网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渗透史

互联网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渗透史

      

  互联网与银行业的结合,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的一个标本。

  这种结合,按照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程度区分,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阶段,互联网只是作为技术而非业务,外在于银行核心竞争力,特征是业务仍是银行原来的,但工具成了互联网;

  第二阶段,银行核心竞争力中,互联网业务占一半,银行业务占一半,特征是银行发展方式由因大而美,主要做大企业业务,转向因小而美,互联网助中小企业信贷成为业务增长点;

  第三阶段,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互联网业务,金融反而边缘化。特征是数据业务成为收入主要来源,金融服务免费白送,银行被边缘化。

  本文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网络银行发展中的枝枝叉叉,集中于核心竞争力这一条主线,展开细节,帮助大家认识互联网与银行业结合的主脉,进而归纳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联合起来的共性趋势。



  第一阶段,互联网外在于银行核心竞争力,专注应用技术以降低成本



  银行作为最早“触网”的行业,从互联网诞生之时起,在各行各业中第一批扑向互联网的怀抱。



  1、西藏第一个建起电子银行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我在1997年出版的《21世纪网络生存术》中,介绍过老一代互联网人,你争我赶推动银行应用互联网的场景。

  根据我的历史记载,在银行与互联网结合上,中国一开始跑在美国前面。因为美国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是1995年10月成立的;而在此之前很久很久,即1993年6月时,中国国务院已发动了“国家电子货币工程”(俗称金卡工程)。1993年6月1日,江泽民到中国人民银行讲:“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3亿人口中推广信用卡、现金卡,实现支付手段的革命性变化,跨入电子货币时代”。到2002年,我国累计发行使用各类IC卡已达10亿张,准点跨入了电子货币时代。第二年,银联成立,银行与互联网的结合转入新的阶段。

  中国第一个电子银行诞生在西藏。当时记载:“西藏在(1996年)10月6日,已联通了拉萨市的10个会计柜台,1个信用卡柜台和11个储蓄柜台,共22个营业机构和网点,在拉萨市区实现了储蓄、储蓄卡、信用卡的通存通兑、储蓄清算等业务。”

  我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个电子银行要建在西藏,却知道老天爷曾让电子货币工程的服务器得了高原病。记得那个主机的名字叫250(即HP9000/D250),一进入高原就莫名其妙地出现故障,第2磁道无法磁写,顾客的密码无法输入,害得HP的工程师坐飞机专程去修好。

  北京继西藏之后,第二个进入电子银行时代,开通了建设银行的“全国电子清算系统”。自此以后。银行与互联网结合的步伐,明显加快。



  2、早期的网络银行热



  台湾是我国网络银行先行地区,玉山银行于1996年2月上网设站,除了银行本业外,玉山网络银行还提供艺术品的线上购买,提供小额贷款线上申请。台湾富邦银行总经理王全喜当时曾乐观地估计网络银行的冲击说,“再过五年,金融界将重新洗牌”。

  1996年这股网络银行热潮是世界性的。当时全球大约有190万人在使用在线银行服务。自那一年以后,网络银行象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从1997至2000年间,美国金融服务机构在互联网项目上的投资占其资讯科技总投资的比例,每年的累积增长速度达36%。1998年有1200多家美国银行和存款互助机构在互联网上建立交易网站。美国证券业在互联网上的投资在两年间增加了13倍,1998年达到39亿美元。

  随着网上银行的兴起,美国金融业务中原子与比特的比例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据美国一家顾问公司调查,1993年与2000年相比,传统分行由1993年的42%降至2000年的22%,ATM从33%降至30%,电话银行从23%升至35%,而网络银行服务则从0上升到13%。



  3、网络银行的最初业务



  在中国,银行早期与互联网的结合,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把现有业务照搬到网上。

  中国工商银行照搬的业务有:帐户查询、转帐付款、企业集团理财、客户证书管理等。可查询的帐户种类包括存款帐户、贷款帐户、基金帐户等各类帐户;转帐付款可适用于同城、异地。

  建行照搬的业务有:-提供各类服务信息,接受咨询,受理投诉,并提供查询、转账、交费、挂失、信用卡申请、网上购物等银行业务。

  招商银行照搬的业务,包括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支付三部分。其中网上支付是指“一卡通”持卡人在网上进行实时在线支付结算的支付结算系统。

  从全局来看,当时网络化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为全社会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结算服务;全面推广综合柜面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系统和金融信息服务系统: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开发并推广综合金融监管系统;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办公效率;建立金融计算机安全体系,保障银行业务应用系统安全运行。



  4、银行对互联网的认识局限:“现有业务的电脑化”



  招行人的认识,代表了当时银行对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就是“将来并不是要开办更多的物理网点,反而是要撤掉网点,这也是将来网络银行的发展趋势,高大、坚固的建筑物不再成为客户心目中的银行形象”。台湾人办网络银行,也完全是基于这种认识。当时建玉山银行只花了130万。和网络银行比起来,中信银副总经理罗国瑜认为,“一般银行开个分行要一两亿,太贵了”。

  这种认识的局限是非常明显的,把网络只是当作技术、当作工具,而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银行业务本身。网络化只是为提高银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而提供技术支持,用它来降低成本。

  但是,美国人的认识,也高不到哪儿去。

  美国一家着名的会计和税务咨询公司同一时期对美国金融服务界的互联网应用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金融服务机构的管理层列举支持互联网投资的最主要理由,是节约成本,这主要通过现有业务的电脑化实现。例如在一个信用证处理自动化项目中,原来的目标是减少25%的错误率,而实际操作中减少了40%。

  “现有业务的电脑化”,这就是互联网与银行结合第一阶段时,人们典型的认识。

  在第一阶段,变革的要点是降低银行业务成本,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网络对业务产生影响的焦点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的改造和金融创新。从信息化角度讲,主要是技术应用,从褒义上说,是积极运用新技术;从贬义上说,是只问技术,不问转型。就是以信息技术搞传统工业化,穿新鞋走老路,至于得到加强的业务本身,生产方式仍是传统的。



  5、民营互联网对金融业务的多方探索



  早期民营互联网企业和网站,在金融业务方面,并不是聚焦于银行业务,而是证券业务。互联网上已有很多网站不仅能实现股市行情的查询和分析,更能实现从开户、交易直至清算交割的炒股全过程电脑网络化。例如,北京和讯公司的“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就是这样。很快,股民网上炒股就全面流行,股民坐在家中,靠互联网实时炒股,伴随专业的技术分析服务,就象坐在大户室里一样。民营互联网的另一项相关业务是虚拟货币,例如腾讯的Q币、新浪的U币。但与其说是货币,不如说是一种信息信用媒介,虽然引起监管部门的极大注意,但终究没有与银行业务真的发生整合。

  与此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对支付的需求不断上升。2004年12月,支付宝创立,成为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一创举对日后银行业务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互联网与银行的结合上,中美早期都经过了一个摸索过程,各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美国信用卡在互联网出现前已完全普及,银行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证券业服务也十分发达,留给互联网公司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并不多,个人通过互联网尝试的创新,一是在虚拟货币方面,但事后看显然并不成功;二是在个人理财方面,大获成功,并取得对银行的竞争优势。而在中国,信用环境不完善,信用卡不普及,卡业务成为银行业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早期银行在这方面获得突出发展;中国民营互联网也在虚拟货币方面进行创新,但出发点不是象国外那样,真想取代中央银行获得货币发行权,而更多是出于发展信息增值业务的急迫需要,创新出的实用中介工具,与国外一样没有对银行货币发行权构成实质的挑战;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并没有取得美国那样的突出进展,可能与中国金融创新不发达有关,但也因此避免了衍生金融工具过度膨胀带来的种种问题。



  第二阶段:互联网业务与银行业务相互渗透融合,网络影响银行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电子商务与银行信息化平行发展,各不相扰。但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2007年以后,忽然产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互联网与银行的结合,跳出了技术应用层面,开始进入到业务转型的深水区。其中,互联网带着电子商务的优势,长入了银行业务领域;银行在完成企业信息化后,也从传统商务向新型商务转变。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并不为新闻所关注,但却对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1、观察银行转型的一条主线索:非“小微贷”莫属



  要问银行业当下最火的是什么,有财经媒体称,“2011年信贷市场的关键词,非‘小微贷’莫属”。

  对于银行业的转型,抛开纷乱的表面现象,我们可以抓住一条主线索来观察。转型标志就是托夫勒的新旧区分: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分别代表传统生产方式与新的生产方式。对银行来说,大企业融资与小企业融资,可以分别代表这两种趋向。小微贷,就处在转型的正前方十环靶心上。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中国银行业转型的历史关头,痛斥“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是片面之词,表示工行将利用自身网点优势支持小企业贷款。代表了银行业对转型方向的看法,正越来越明晰。

  中国的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垄断条件下,倾向于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集中表现在业务主体聚焦于较为同质性但规模巨大的大企业融资业务上,这与经济全局中的“中国制造”取向基本一致。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向,却要求银行业务转向差异化、小批量而高增值的中小企业业务。这就是银行业着名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竞争,前者是因大而美,后者是因小而美。

  难解的矛盾在于,银行明明知道向中小企业贷款,比大企业效益高,但由于无法应对业务分散化的挑战,到嘴边的肥肉就是吃不进去。互联网在这个节骨眼上切入银行业务,是帮忙还是帮闲,就看能不能帮助银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对于银行来说,大企业融资的问题,主要通过内部的企业信息化来转变生产方式;它主要的难题,是解决不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些领先的银行开始求变,民生银行率先提出做“小微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纷纷寻求转向中小企业,开拓未来新的发展空间。由于银行体制上原因,互联网企业难以进入大企业融资业务。集中于广大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就成为互联网企业与银行对接的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抛开柜台业务这些小打小闹的互联网创新,切入银行业务主战场,观察这一行业在互联网作用下,从中国制造模式转变为中国创造模式,生产方式发展根本性转折的过程。大企业银行业务当然也重要,但与主题无关,在此不谈。



  2、转型思想的第一个火花:风起青萍之末



  较细心的专业研究人员会发现,在发改委等八部委2008年出台的647号文件中,有这样一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增强融资能力。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征信系统,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网上融资洽谈活动,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经验。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增强融资能力。支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投融资担保,完善信用征集、信用评价服务。”

  这一条连同前四条一起,正好构成中小企业五大需求,顺序按调查结果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市场服务需求、信息服务需求、技术服务需求、人才服务需求、融资服务需求。在实体经济中,融资服务需求一直排在中小企业五大需求之首,从经贸委时代就是如此。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与信息网络技术联系的经济中,融资服务需求成为排在最后一位的需求。要不要为融资专设一条政策,当时有不同意见。这一条是在文件起草几十稿后,在最后阶段才加入的。2007年9月《互联网周刊》上《从双输到双赢:长尾融资规则——浮现中的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浪潮》,就是根据为写入这一政策条款准备的论据改写的。文章指出了转型发展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的必要性。最后赵小凡司长拍板将这一条写入文件。从这一历史细节的回顾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从不是一回事,开始成为一回事,从不重视到重视,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

  当时面临的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一半,但由于数量众多,平均每家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金额约是大型企业的1/180。呈现规模小、范围大的特点。

  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投融资,主要是由于三大成本较高:

  一是对象成本。被投资企业数量越多,带来的工作量越大,成本越高。比如,对一个百亿规模的大企业,一次投一百亿,和对一百个1亿规模的小企业,投资一百次共一百亿,同样程序,要多走一百遍。

  二是平台成本。为一家企业服务,与为一百家企业服务,后者需要专门搭建社会服务平台,进行多种服务开发。

  三是环境成本。为一家企业服务,只需要了解这一家的资信;为一百家企业服务,需要建立一个信用环境。当信用环境不完善时,投融资的风险加大。

  我当时坚持认为,互联网可以帮助银行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力主有关方面采取行动加以推进。

  银行此时也在寻找解决办法。中小企业融资今天在银行业火起来,不是偶然的,其实当年不仅《互联网周刊》看出了小微贷这一趋势,而且有两个在中国银行界观念最前卫的银行也看出来了。

  早在2006年,中信银行就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中信小企业成长伴侣”,开始关注小微企业。中信银行决定进行经营转型,认为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融智”显然要比“融资”恰当得多。如今搞小微业务最积极、最坚决的民生银行,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一次考察中,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就看到了小微金融服务的巨大前景。2008年6月20日令毛晓峰做转型的秘密准备。当时董文标强调说:“要想做小微企业就必须‘开动脑筋办银行’,用银行习惯的传统方式已经被证明根本没有出路。” 这同互联网人的思路不谋而合。

  互联网与银行开始在战略上走近了。



  3、春江水暖:互联网成为融资转型催化剂



  以“发现,始于《互联网周刊》”为理念的我们,之所以提前五年发现了小微贷这一动向,是因为我们当时注意到正在兴起的银企合作现象。

  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最为集中的浙江,出现了银企集群合作的新动向。截至2006年末,浙江全省小企业授信253611户,比年初增加57445户,增长29.3%;小企业表内外授信总额6057.66亿元,比年初增加1290.46亿元,增长27.1%。银行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增量占全国19.2%,高出全国12.5个百分点。

  顺着这个线索再看互联网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我们赫然得到以下发现:

  一是融洽会成为了融洽互联网与银行关系的媒婆。

  互联网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最初融合是通过网洽会,它成为网上融资的有效集合器。许多地方政府在深受欢迎的中小企业网上洽谈会中,增加了网上融资洽谈内容,在发挥互联网促进融资方面,创造了受欢迎的新形式。国际融资服务网还专门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国际融资的平台,称之为融洽会(融资洽谈会)。天津市政府、全国工商联和美国企业成长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于2007年6月6日至8日在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二是网上融资服务平台,成为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集合器。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用服务平台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互联网业的贡献。马云就指出:阿里巴巴持续多年对“诚信通”会员企业信用的纪录和监督,以及利用丰富的电子商务经验打造了一条贷前、贷中、贷后封闭的资金链条,最大限度降低了银行筛选优质企业的成本。这一做法,开始从核心竞争力上发挥互联网作用,开始影响银行业务模式。这就不仅仅是给既定银行业务充当管道了。

  当时,建设银行刚向4家阿里巴巴网络信用好的会员发放了120万的贷款,这四家企业均为百人以下的小企业。与过去的贷款不同,这次是在网上融资服务平台上进行的。以往这样的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无法提供全额抵押或担保,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建设银行除了将网上电子商务的信用度评级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参照依据外,在担保方式上也作出了较大创新。

  继联手建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开局后,阿里巴巴再与工行签署合作协议,在企业和个人网商融资服务、银企互联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阿里巴巴还推出一个对日后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这就是“网络联保权”贷款,把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打包在一起发放贷款,企业之间互相担保,以更快突进小企业贷款业务。联保是互联网的一大创新,利用社会资本,实质性地进入到银行业务的核心。

  三是专业融资网开启银行大转型的序幕。

  除了阿里巴巴商网模式的融资服务平台外,还出现了一批专业融资网。例如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网建立了一个金联服务联盟体系,接受互联网上申请或常规申请,以项目小组形式,通过专业技术架构,一站式服务,面向各行业各地区中小企业或个人提供资金筹集、融通服务,解决中小企业或个人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问题。业务类型包括项目融资、技术融资、扩张性融资、改造性融资、重组合并性融资、收购兼并性融资等。

  互联网在完善融资信用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例如,阿里巴巴建立的一整套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掌握着买卖双方的交易与信用状况,有些网商信用纪录长达六年。一旦这种网商信用网络和银行结合,银行将能够获得数以十万计的信用良好、交易活跃的企业名单。目前,中国工商银行正以阿里巴巴及其旗下的淘宝、支付宝会员的网络信用和网上交易金额为参考依据,为其提供授信评价,并推出多种融资产品。



  4、银行涌现成群吃小微螃蟹者:“做小微企业的银行”



  与2007年前后互联网业从电子商务角度进行“小微贷”探索的同时,银行也在从另外一个方向聚焦到“小微贷”这里来。他们考虑的倒不是互联网,而是银行业务本身。

  “做小微企业的银行”,这是民生银行独树一帜的战略。

  把中小企业金融业务(而不光是贷款)作为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纳入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第一家银行,是民生银行。

  董文标已经有了从转型高度认识问题的意识。在他看来,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使银行在开始重视零售业务发展之初就无意识的放弃了可能利润最丰厚的一个庞大客户群——小微企业。他促使民生银行彻底转型,不是为了公益,而是为了民生银行获得更大的商业发展。

  为此,民生银行专为小微企业“度身定做”了贷款产品商贷通。2009年2月20日,商贷通问世。

  民生银行探索出了“一圈两链”的客户开发和风险控制模式:“圈”就是针对各区域产业集群特点,为大型商圈、市场及工业园区提供商圈项目授信的模式;“两链”就是从供应链、销售链出发,为大型知名企业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贷款授信的模式。

  这一模式,与中信银行针对小企业“成长贷”产品提出的“一链两圈三集群”模式,具有相似之处。其中:一链,指供应链上下游;两圈,指商贸集聚圈和制造集聚圈;三集群,指市场、商会、园区集群。

  这里有一个重要看点,对于希望了解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规律的人士,都具有举一反三的价值。请看这里,民生银行与中信银行不约而同提出的,实际是社会网络。它与互联网的技术网络,是完全同构的。这是与传统的专用资本,也就是各自为政方式相反的生产方式结构,传统产业之所以被称为“传统”,从结构上看,就在于它靠节点型的专用资本,而不是网络化的社会资本。

  在民生银行与中信银行转型的方向上,业务深层结构正好与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合一,构成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内在基础。所谓转型,就是转这个结构的“型”。

  民生银行2011年3季报显示,“商贷通”余额2142亿元,占总贷款的比重达到18.47%,无论贷款余额还是占比都高居同业之首,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之一。

  2010年10月,董文标提出了民生银行要做小微金融2.0提升版,实现从小微企业贷款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转变。做“小微金融服务”

  可以增大民生银行的客户数量,增加一大块“稳定的”低成本的存款,并分散风险,达到转型的目的。

  除了民生与中信,随着中国工商银行、华夏银行对小微贷的重视,一个全国性的小微贷热,正在中国迅速兴起。2011年10月之后,五大行纷纷表态,支持小微金融。中行出台“十项措施”,交行提出“四项承诺”,农行出台“十二项措施”。 截至2011年9月末,工行、建行、农行、招行、兴业、民生、广发、中信8家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总和为3.35万亿。小微贷一招让中国银行业把棋走活了。

  有人做过测算,目前小微贷款的利率在9%左右(基准利率上浮30%),小微贷款金融债的成本为5.9%-6%。小微金融债资金贷款的净利差在2%左右。8家银行1760亿的小微金融债将净赚35亿。由此可见,小微贷不是政策性贷款,而就是市场盈利的必由之路,是银行转型的方向所在。



  5、互联网补上临门一脚:“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首举和创新”



  现在,我们就要讲互联网与银行业在核心竞争力上合龙的那一步。这是指,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与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技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融合、网上网下业务的融合,实现网络银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由全球网打造的“网络融资服务平台”,通过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新模式,对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同上面两个方向相比,全球网既不象一般电子商务公司,从技术网络方面向银行靠,也不是象银行所做的,将技术嫁接在社会网络上,而是形成了互联网与银行之间的对等的对接。

  全球网与建行浙江省分行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瞄准浙江省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面向浙江省近300万家中小企业,以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优化中小企业、银行、担保等相关机构的信息流动,以新的方式低成本获取中小企业征信信息。自2010年10月平台上线运营以来,全球网已为57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160亿贷款,户均260万元。这一模式综合了电子商务网站融资模式与银行融资模式的特点,成为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的创新模式。

  全球网模式的特点是,由互联网公司建立一个基于实体社会网络的技术网络平台,用于提供网络融资中的信息服务(包括征信和担保),由银行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提供信贷和其它金融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全面整合。

  “全球网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专注于融资服务,采用了专为金融行业研发的云平台,基于国际SOA标准和云计算平台技术将服务整合到云计算平台中,保证了低成本高效能的信息透明化。

  社会网络方面,把中小企业编织在同一张社会关系网中,把他们相互之间的生产贸易往来、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社会关系等数据被全球网“信用平台”添加、整理、完善、挖掘、验证;加上社会化、开放化模式带动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共同参与,在服务、监督的过程中一齐参与客户信用数据库建设。

  在全球网模式中,我们发现,互联网已经同银行深度融合在一起,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既是互联网带来的,也是银行自身的。不存在谁为体,谁为用,而是两体融合,合二为一。

  跳出中小企业融资这个具体层面,思考互联网与银行业的深度融合,这是信息业与金融业的整合,信息业要网络化,金融业也要网络化,网络只是信息与金融这两大力量融合的基础。互联网在核心竞争力上对银行业的支持,提升到理论层面思考,实际是把信息的力量,引进到金融的力量中来,使金融的力量更加强大,这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第三阶段:以互联网业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未来银行业务:数据核心业务来临



  银行业转变了生产方式,是不是互联网与银行业的融合过程就到顶了呢?显然不是。以上所述,谈的是银行的金融业务的转型。有个大前提,是说金融业务还是银行的主要收入。但这一点,马上有可能发生变化。

  现在,一场更大的革命,一次更大的冲击,正落在银行头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状态下,银行可能出现这样的前景:金融业务在全行业收入中的比重大大下降,数据业务在全行业收入中的比重大大上升,结果银行家早晨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被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搞数据的互联网小男生、小女生给边缘化了。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让我们看已经发生的相邻行业的事实:在移动互联网业领域,传统电信业的语音业务,相当于银行的金融业务,处于十几亿、几十亿的正常增长之中;新兴的数据业务,相当于银行未来的数据增值业务,处于上百亿、几百亿的超常增长之中。现在的趋势是,腾讯数据业务的比重占到全部收入的76%以上,因此搭在了产业的快车道上,以500亿美元市值一举超过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三四百亿市值。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被边缘化这种事情,马上就要在互联网与银行结合的第三阶段,降临到传统银行头上了。 将来的银行业,可能是做大数据的当老大,玩钱的只能替别人数钱了。



  1、银行被边缘化问题的由来与缘起:大数据时代到来了



  斯蒂格里茨的货币经济学新范式,发展出一种将信贷从货币中剥离出来的理论。实际在预示银行业的大结局。

  斯蒂格里茨发现,不是用集中的货币的方式,而是用分散的信贷的方式进行交易是可能的:“正是信息技术的变化最终导致货币是交易媒介这一观念的过时。个人在和他们熟悉的人进行交易时,总是广泛地运用信贷;只有在这个狭小的圈子之外进行交易时,他们才需要货币”。

  将来银行业的问题,可能从为谁存款,向谁贷款,向谁提供金融服务,变成在免费提供以上服务中,如何获取用户的数据,自己或组织别人进行分析、加工,通过API同成千上的数据增值业务开发者或几千个行业的一对一生活方式设计师联接起来,再从他们提供的一对一服务中,按三七分成比例分享数据使用权收入。这不是什么科幻,就是在互联网业每日每时都在自发成长的App Store模式。苹果公司靠这个,已经挣到了相当于奥地利国民生产总值的收入。

  在互联网与银行结合的第三阶段,面向诸如中小企业或个人这样分散、差异的客户,运用信息这种分散化的资源,采取互联网和“大数据”这种分布式计算的方法,使货币的一元化的价值与多样化的世界结合,从数据业务中获得低成本差异化的增值,为用户带来个性化体验,这恐怕才是互联网的真正力量所在。

  在15年前,当现在的网络银行新秀,还是幼稚园的小盆友的时候,我曾在《21世纪网络生存术》里,这样预测互联网与银行业的结合方式:

  ──信托投资:银行内部正在从货币机构向信息机构蜕变;

  ──网络银行的多种经营:正在把金融变为附属于信息服务的服务;

  特别是:“电子支付中间件厂商可以允许各行业(如银行业)的公司将其商标和服务直接放在客户的面前,而不必象今天那样依赖第三方服务供应商。”

  这一切,正从梦幻,一步一步通过PAYPAL、IPCommerce的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结构,变为现实。如果说,第三阶段的开始有个时间的话,我假设它是2015年。但事实上,这个2015年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了。



  2、回到未来:支付宝的未来含义



  用“回到”来对未来,意思是说,我们将来才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往往几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我们当时没理解它后来变得大爆发时才觉出的含义。对支付宝来说,就是这样。

  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实际发生在未来。现在我们回到2004年这个未来,再重新想想支付宝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人们以往总是把支付宝当作一种金融业务。我的看法是,支付宝虽然是为解决支付问题而生,但它本质上却不是银行金融业务,而是数据业务。从每笔交易中产生的数据,其价值要比清算、结算所值的佣金,大上不知多少倍。

  基于这种认识,我一直大声提醒人们,支付主要不是金融业务,而是数据业务。如果拿移动互联网中语音与数据两类业务的比重打比方,将来在第三阶段,金融业务在支付行业总收入中的比重,不会超过语音业务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总收入中的比重,会低于10%。90%的收入,将集中于数据业务。这种数据业务,不是目前银行业相当发达的面向银行内部的数据业务,而是用于一对一营销所用的数据。

  如果睁开眼睛看世界,就会发现我所说的趋势。以PAYPAL的业务为例,它的网上支付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终端、交换器、买卖处理器、清算和结算。其中只有清算和结算是金融业务,需要连接到银行处理器,这部分业务将来可以免费;另外三样全是数据业务,是真正的增值业务:终端业务的定位是读取信用卡,获得信息及交易细节(例如某某每四十天买一次牙膏);交换器业务的定位是让不同商家运营的软件程序决定对交易做什么样的处理;买卖处理器的定位是接收交换器的决定,可跟踪交易细节(这构成谷歌所说“情境发现”contextual discovery的语境context)。

  PAYPAL的业务结构,是未来网上支付业的一个缩影。未来网上支付业将由免费的基础业务(金融业务,即结算和清算)与收费的数据增值业务关联形成。在交易数据基础上,可以按App Store模式,通过应用软件接口(API),向开发商开放。举例来说,某某每四十天买一次牙膏这条信息,可以被用来指导商家第三十九天发放一则精准广告给牙膏目标客户。

  IBM中国新技术研发中心已开发出不伤及用户隐私的信息读取技术。目前美国这方面的发展非常神速。IPCommerce开发出类似Windows 的支付软件平台,开发商凭此平台,联接买卖处理平台和销售终端设备等软件应用程序,通过帮助开发商构建适用于处理各种类型支付交易的软硬件的应用程序,已经渐渐开始改变美国的支付产业。据分析,由支付派生的衍生信息业务,将集中在代理(AGENT)方向,其中又分为信任代理(见《影响力3》)和生活方式设计师(见《2.0版》)两类,将来会达到上千种职业的集合,构成信息经济的主体。

  在国内,支付宝的主要业务重心,也是在信息业务,而非金融业务。支付宝业务的信息性质,一方面表现在信用服务,营造服务(而不仅是金融)的信任环境;另一方面表现在数据服务,向增值应用开放数据,通过云计算为电子商务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这些都不是金融部门所理解的支付业务,银行管不了这些事情。



  3、未来支付业的数据业务



  我们看到将来的支付业的数据业务结构有可能出现我们在搜索引擎中看到的形式。第一是支付信息采集,第二是支付信息挖掘。第三是支付信息的用库,第四是支付信息的应用。它们形成了平台+API+应用的结构。这样支付业作为数据行业的典型的数据业务,和金融业无关。2012年后即将兴起的大数据(Big Data)主要就是做这些工作的。

  耐人寻味的是它和搜索引擎的结构非常相似,是同构的。我们以搜索引擎的数据结构,推测未来的支付产业链的话,会发现它是由什么构成的?首先它也有一个采集器,相当于数据采矿业。目前是谁偷偷摸摸地进入了主阵地呢?是VISA、PAYPAL进入了其中。其次是有一个索引器,相当于数据加工业。我们发现是IBM、PAYPAL在进入。IBM在收购SPSS,它在做数据加工方面的准备。它前期是收购了像普华永道这样的咨询业。由此可以把数据咨询业从人工服务,变成数据咨询平台服务。最后是用户界面,相当于ASP平台,可以用众包的模式,让无数的生活方式设计师在购物现场的时候,通过手机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帮助。这是支付业有可能派生出来的增值业务。

  在支付业数据化的业务结构中,还会有第四个模块,这就是语用库。在搜索引擎里就有这样一个战略预备队,有一个用户行为的日志数据库,相当于语用库。主要存储四大类信息。目前全世界的数据精英都在这儿汇集。SNS是Facebook,LBS是Foursquaer,支付是PAYPAL,E-mail是Google。我们发现未来的精准服务离不开语境,就是说某一个人带一部手机,相当于带一部档案,在地球上全部行进的路线,支付的数据仓库,存储了这个人一生的全部语境。通过check in机制,开放0.1秒给众包招来的志愿服务者,就象给你看病的医生,为你当场提供某个具体的服务。比如告诉你,昨天我在你所在的同一个地点,卖鞋被坑了。这个信息对你就特别重要,但对别人没有用,只针对你有价值。

  将来的数据业务流程是,根据支付过程记录的信息,把这个信息先交给数据业分析,之后是交给咨询业分析,然后通过API找到生活方式设计师,最后通过智能手机,靠用户语用库跟你一对一配对提供服务。这个服务,已不是民生银行现在提供的金融服务,而是数据服务了。是在银行业里长出,或说“串”出了另一个行业,近于斯蒂格里茨说的信息业。

  美国目前最值得注意盯住学习的,就是IPCommerce。表面上看,它是做支付的。但跟金融业务已没有太大关系了。目前已经在逐步改变整个美国的支付产业,等它成功的时候,银行的人还在梦里睡大觉呢。它采用的是苹果公司的思路,利用云平台加API进行管理,现在变成了一个核心数据业务平台,而不是一个象支付宝那样的第三方担保。将来第三方担保这个业务是白送的。IPCommerce提供平台,能够让增值应用通过接口接入支付平台。将来有可能开发出很多的支付软件来,通过一个API接口接到支付平台上。比如成立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根据支付企业提供的基础信息,经加工后,用于专门替你挑皮鞋,搜集全世界跟挑皮鞋有关的人,哪里逛商场有更便宜的、在哪儿购物吃亏了,这种信息搜集起来,等到LBS锁定在经纬度上某一个点上,消费者走向摊位了,告诉你,要不要听听前一位顾客在这个经纬点上受的坑害。这种商业模式要比现在支付的金融业务的总价值高多了。

  大致概括一下,目前我的判断是支付业走到了一个分岔口,关键是要判断它主体是金融业务还是数据业务。银行金融业务当然不会消失,但在大数据时代可能只适合获得一个行业平均利润。金融业务再往前走是衍生金融业务,我们避之不及。而沿着数据业务方向去是数据增值业务,如果沿着这个主路走,我会认为会出现1:9这样比例的业务关系,银行金融业务在里边只占10%。PAYPAL和IP Commerce已经是成型的典型了,他们现在在美国还在发展中。如果有了 AppStore的思想,支付业就相当于端着一个金饭碗堵住华山一条路。当一对一营销的千军万马必须要通过你这条路的时候,都得向你交买路钱,就象现在四五十万开发者给苹果交买路钱一样,使他的现金超过美国政府总现金。这是我所看到的支付。它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超越了银行业,变成了数据业,也就是为金钱赋予意义的行业。有了数据,金钱就有了魂,就长了眼睛,就会带着花钱的人,到他应该去的地方。这是互联网为银行业最终带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许多未来即将流行的事物,就静悄悄地存在于你的身边,它就在现实之中,但现在不起眼,到明天才忽然把你吓一跳。我们管这样的,叫发生在今天的明天。互联网与银行业的融合的明天,就存在于今天之中,只是需要有心人来发现。发现,总是属于有未来眼光的人。

关注 卡宝宝 (ID:cardbaobao2021)公众号 ,获取更多放水资讯,学习更多提额秘方。


卡宝宝公众号 卡宝宝申卡
看过该文章的网友还看了